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
「臺灣社交距離」 App基本上有以下特性:
- 去中心化的設計讓使用者無須註冊也無須上傳資料,減少個資蒐集疑慮
- 利用 App本身每 10至 20分鐘產生一個雜湊值(隨機 ID),在使用者互相接觸時,會透過藍牙偵測身旁裝置的隨機 ID,同時記錄接觸的時間長度與距離
- 分散儲存在個別用戶的手持裝置中,只儲存 14天內的資訊
- 透過 App每 4 小時的自動更新,App會自動比對接觸史
- 曾經與確診者在 2公尺內(透過藍牙訊號強弱,計算使用者之間的距離,並非 GPS定位),接觸長達 2分鐘以上的使用者,系統會提醒他注意最近的身體狀況,希望能主動與防疫人員聯繫
能確保隱私的原理大致是這樣:「透過藍牙訊號,發出一個固定波長的偵測(一般是8~10公尺),就像是平常手機打開藍牙,會看到什麼 lPhone X、SQNY-535、SANSUNG NOTE10+之類的藍牙連接點。這個 App打開藍牙時,先隨機產生一個識別碼,當不同識別碼接觸時,會留下一個紀錄。
例如,自身手機上先產生一個 123456789的識別碼,另外有個人的手機則是產生 ABCDEFGH的識別碼,當兩個人擦身而過時,就會彼此留下紀錄,這個紀錄會保留十四天。假設你碰到的人,經過三天後確診,衛福部經過「他」同意之後,衛福部會給予一個授權碼,用確診者的手機發佈一個警告(也就是公佈 ABCDEFGH這個識別碼),過去十四天曾經跟他近距離接觸的人,就會像對雲端發票一樣,由各自手機去雲端抓名單。若是你的手機紀錄有ABCDEFGH這個識別碼,就表示你曾經與確診者接觸過,萬一有什麼症狀,就醫時也可以回溯可能的接觸史!
當你接到警告的時候,其實衛服部也不知道誰跟 ABCDEFGH識別碼的擁有者有接觸過,從手機上也只能知道別人的亂碼(而且亂碼是每隔一段時間會重設),例如你是XZY,但根本不能從 XYZ知道你是誰,只有你會知道你曾經跟 ABCDEFGH這個識別碼有接觸,但也不知道誰是 ABCDEFGH。」
團結防疫!團結防疫!(精神喊話)未知感染源的傳播途徑是有機會可以阻斷的,過去我們有做到,這次我們還是可以一起努力度過!
相關連結:
- iOS: https://apps.apple.com/tw/app/id1554431836
- Android: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tw.gov.cdc.exposurenotifications&fbclid=IwAR2VunASrtC3Vgm3qjMHOkx6s6ITWPxlsSvfVe0rAptChcEDRcV6mnQzxFw
- 「臺灣社交距離App」常見問答集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社交距離APP曝隱私? 台灣AI實驗室:比歐盟規範更嚴
- 臺灣社交距離App下載起來!秒判斷14天內有無接觸確診者,怎麼使用一次看
- 守住新冠疫情,卻丟了隱私?科技防疫的七個爭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