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科技的連嘶帶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科技的連嘶帶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簡單使用 Openssl 測試指定加密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有時候更換憑證,要測試指定的加密法連線運作是否正常,其中最簡單的方法,便是使用 Openssl 所提供的連線工具即可。

Client 參數 

  •  -msg:用16進位顯示所有協議數據包含 handshake 
  • -cipher:指定 cipher連線 
  • -showcerts:顯示 chain 
  • -curves:指定要用的橢圓算法,client hello的extension中的 elliptic_curves 
  • -sigalgs:指定交換 key要用的簽名方式,client hello的 extension 中的 signature_algorithms 
  • -debug 列印出所有是訊息 

基本 Client連線指令:openssl s_client -connect [IP]:[port]

Server 參數 

  •  -accept 聽的port 
  • -key 使用的KEY 
  • -cert 使用的憑證

基本 Server連線指令:openssl s_server -accept [port] -key server.key -cert server.pem

你可能還想要知道:

解決蒜皮小茶包

Photo by Sigmund on Unsplash
Photo by Sigmund on Unsplash

看了暗黑執行緒解決了一個蒜皮小茶包,他的心得整理如下:

  1. 沒取得不在場證明前,每個都是嫌犯,隨便放人,你可能一輩子破不了案。
  2. 射茶包時謹記「剃刀原理」:先朝「耍笨」方向查,常有驚喜。
  3. 沒看到證據都不算數,什麼都有可能,誰都不能相信。(我辦案有句機車名言:你願意用生命擔保問題不是出在這裡面?XD)
  4. 別人成功你失敗,有可能是用的方法不同,留意此一差異可能左右偵辦方向。
連結到這個禮拜與客戶端處理連線的情境,覺得第二點應該要放在第一個思考,畢竟,有太多的『自以為是』,這個盲點會造就太多的理所當然而忽略了小細節。

如果再一次處理新主機切換的問題,透過暗黑執行緒的思維,我想會是這樣考慮問題點:
  1. 能做的事情提前做好安排與驗證,不要認為理所當然就不做!
  2. 「剃刀原理」:先朝「耍笨」方向查,從最基礎的設定開始確定。
  3. 沒看到證據都不算數,什麼都有可能,誰都不能相信!
  4. 別人成功但自己失敗,有可能是用的方法與過程不同,這就是眉角!

如何開始未知的爬碼(Codes)人生

來自 PTT shter (飛梭之影)的經驗談,但不論是哪一種語言或系統,接手不熟悉專案時的基本起手式約都是:找系統「啟動點」、功能「呼叫點」、下手去「嘗試改」、用業務來「猜測邏輯」,最重要的,已經運行良好的系統,可千萬不要因為自以為是而改壞了!

Photo by Sigmund on Unsplash

將 shter (飛梭之影)的步驟整理如下,供日後埋下技術債的自己參考

  1. 掌握啟動前的入口:大部分程式語言都會有一個從作業系統下命令開始執行的進入點,可能會載入 config環境變數命令參數這些東西,要先清楚這些東西的配置意義是什麼
  2. 掌握啟動後的入口:如果是 Server或常駐程式,在執行階段就會有監聽行為。可能來自於 http API、socket、message hook、Redis subscribe ....要嘗試找到這些呼叫點的function,嘗試塞 log或 print出來,追蹤一些上下游關係,然後學習用工具打約定好的通訊格式測試,像 postman或去 redis丟 pub
  3. 嘗試動動手腳:掌握入口後,就知道哪邊會像大腦發出命令,而要讓程式將命令傳達到該去的地方。所以要先假定一個起點跟終點,比如 rabbitMQ 收到訊息經過邏輯運算會將結果存進 redis某個 key值,那就去追 function的資料流向以及中途被包裝成什麼樣的資料結構,最後又轉成什麼樣的字串存 redis
  4. 起身連續動作:獨立的資料處理都掌握的差不多後,接著就要看系統 state machine跟 life cycle結構的運作模型,自己去新增一些狀態、設計一些複雜的腳本看看程式運作的結果跟預期是否相同。配合前面三點,自己去修改 config丟不同參數、開發一個測試的入口,然後呼叫已知的 function卻在邏輯中判斷命令夾帶自定義的 config參數並達成某些狀態條件時要引導至自己另外寫的 function寫 log,這樣就有辦法介入原有程式並增加新功能
  5. 外部工具先學有用到的部分:例如 redis 寫資料有很多命令,set, hset, rpush ..每個的用法和適合的場景不同,照理說科班教育會讓你全部學懂避免誤用才去實作。但你接手別人程式面對陌生工具時,其實是要反過來根據程式的資料結構去搞清楚這個指令的用法。先別浪費時間知道他們存在 redis 內有何差別,現階段要看的只是在程式內從介面定義讀回來的資料長什麼樣子。除非個人很有興趣(而且時間多),否則訓練自己在 code內看到對 redis 呼叫的指令能快速從文件中找到用法說明更重要
  6. 一知半解下的行車紀錄:到這階段差不多你就可以開發新需求,但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你覺得自己是在一知半解下做出新功能的。很多時候是從 try error發現一條可以正確執行完的路就走了,然後不知道狀態或資料變了會產生 side effect。別慌!在你不懂的地方加註解,給個編號,然後在自己的文件中寫上編號並紀錄起來。當 side effect 發生時,你有機會從文件中判斷可能與哪幾條有關,去 code搜尋註解所在檔案有助縮小判斷的範圍
  7. 不要改壞勝過不要怕改壞:有些人會說就是要放膽去改不要怕壞!從零開發是如此,因為那是自己寫的,掌握度高,又沒有曾經穩定運作的印象,壞就壞了再修就好。但今天是在很多東西沒摸熟不懂的情況下,接一個已架構好的系統,維持運作穩定才不會給自己找麻煩,老闆對你的新人印象才會好。一堆需求進來,先挑自己有把握的,並告訴 PM想先上但你會花超過預期時間的東西。大多專案管理者會同意先完成一個不起眼的功能,完勝引人注目卻花超久時間還搞不定的需求。在穩定中累積經驗也累積自信,再慢慢往可能改壞的功能開發
  8. 換輪胎:過一陣子可能突然發現好多新功能自己其實重複造了輪子,只是當初看不出來某個 function 跟你寫的目的相同。研究對方寫法,你會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時候你的思考邏輯會漸漸與原作者同化,突然開竅了,看懂很多東西了,這才是你可以開始不要怕改壞準備對模組重構或大展身手的階段。
看完你可能還會想要:

一分鐘快速掌握 Markdown

Markdown 已是非常普遍用來撰寫程式文件的語言,是一種輕量級標記式語言,重點讓編寫的可讀性提高

Markdown

Markdown的初衷是要讓使用者可以專注在文字內容,而不需要分心於格式轉換,當掌握好 Markdown的基本語法後,可以完全使用鍵盤上的所有按鈕來完成文章,甚至連滑鼠左右鍵都不需要觸碰。目前也有很多網站使用 Markdown來撰寫說明文件或是在論壇上發表文章與發送訊息,例如:GitHubWordPressSlackFB Messenger等等。

在速度就是王道的網路世界,務必與 Markdown共生,跟著我一起提高文章的產出速度吧!

你可能還有興趣:

iPhone發表會前的都市傳說

口袋哭哭,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2017年所發入手的經典 iPhone X,一路陪伴到了 2021年的我,終於、逐漸、必然的在發表會之前,出現各種異常怪現象(故障?)。

電池老化是基本款。一般正常使用下電池可以提供約一年半至兩年左右的穩定電力,但我已經用了這麼久,至少電力還仍讓我正常從早上用到下班回家,但每天晚上固定充電以及隨身攜帶尿袋是家常。爾爾會發生耗電異常,電力一下子就從 60%掉到 10%以下,當然在失電過程中就是過熱、速度緩慢,最後當機!

另一個棘手的:靜音鍵,會在未切換靜音鍵的情況下,跳出靜音提醒,或者是切換沒反應。雖然有試著去網路上找尋各式偏方來嘗試,但總是只能撐個一陣子就失效。無奈只好放棄這顆按鈕,用牙籤的一短節,讓它固定在某個特定角度,成為裝飾的一環。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手機訊號。在訊號強烈的區域,訊號會突然急速下降,有時候能夠在一分鐘內正常,但後期幾乎需要重新啓動手機或是切換飛行模式才能恢復。

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發表會前的 iPhone是會跳一次水的,在敗家前,你還可以想想:

中華電信 MOD機上盒 MOD 307C更換

自己也算是中華電信 MOD的忠實老客戶,從老家到現在住的地方,仔細算一算,超過十五年以上 。(養小朋友的話,也已經是國高中生這樣的年紀了!)

Photo by Nabil Saleh on Unsplash

申辦後,一直使用 MOD205B型號,即使後來搬家重新牽線,也沒有更換過新的。本也覺得這款機上盒沒有什麼缺點,直到搬新家後,這台發燙的老機器將電視櫃木板留下四個不可沒滅的印記。

或許已經超過使用年限,除了發燙過熱外,機器跑超過一小時左右後,接著爾爾會發生當機重啟的狀態。莫可奈何下,打服務電話去申請新的機器。

沒想到隔天中華電信工程師馬上就來更換新款 MOD307C機型(可能因為疫情,需求量比較小?立馬有料有工,讚!)

跟原本的 MOD205B型號比起來,新裝的 MOD307C型號跟 Apple TV差不多大小,而升級後最大好處,則是能開始透過 USB外接硬碟進行影片錄影,之後就能將自己喜歡的節目錄製下來。(疑?會有時間看嗎?)

基本上到手上的這台也是老機器,是 106年製造(也不知道輾轉流落過多少家庭...),作業系統核心仍採用了 Android 4.4.2(算是穩定的版本),遙控器也一併更換成新款 MRC51遙控器。

連帶更換遙控器的最大好處(因為支援學習功能),之後看電視就不需使用雙節棍兩支遙控器!

接著你還會想:

用 Active Arcade一起健身

防疫在家不知所措?沒辦法出走?沒關係,來試試 Active Arcade居家運動互動 App。

Photo by Alora Griffiths on Unsplash

隨著疫情的變化,三級警戒無法解除,不能去健身房,體重直線上升!別再繼續躺在沙發上追劇吃洋芋片,快下載 Active Arcade,靠手機/平板前鏡頭,就可以做到基本的健身運動。

Active Arcade共有十九款遊戲可供選擇,但陸續還在增加中,也不是所有遊戲都適合在室內玩,但無傷大雅,大人小孩都一定會喜歡。每款的運動時間為三十秒至一分鐘,Active Arcade會告訴依照活動度計算消耗卡路里,搭配 Apple Watch使用會更精準。

雖然是全英文介面,但從遊戲預覽圖以及展示影片,大概就能知道這遊戲會要求做什麼動作。簡單來說,就是遊戲畫面中,會不斷出現各式各樣的形狀/數字/英文,要用「手」、「腳」、或做其他要求的動作來碰觸,進而獲得分數。

唯一的缺憾,大概就是目前只有 iOS版,Android版還要等等。

Picrew.me日系似顏繪

因為那討厭的疫情,有愈來愈多人到了「虛擬」世界開會,早期沉寂的似顏繪,又因此開始熱絡了起來。

Photo by Tengyart on Unsplash

不論是使用 Google MeetZoomTeam等視訊軟體,除了不想讓人看到自己家裡骯髒凌亂不堪的樣子,甚至連大叔本人都不想露臉。如果你像我一樣,害羞內斂、被動、不喜歡拋頭露臉,那麼就從 Picrew.me這個日本網站找到適合你自己的頭像來取代大頭照吧!

畢竟日本人是比較貼近我們,由許多日本插畫家所設計的似顏繪產生器,可讓你自由變換,不論是可愛 Q版、搞笑無厘頭 Kuso,還是正經八百的頭像,應有盡有。(不過,因為是不同插畫家設計,每一款可以變換的項目也略有不同)

每一款似顏繪是能夠免費個人使用,但是否可商用,或是允許加工後製,則端看每個日本插畫家各自規範。你剛好想閉關,不想露出廬山真面目?快快來「Picrew.me」幫自己做個新的頭像!

Reverse Proxy Server 應用

通常,大家都使用過代理伺服器(Proxy Server),基本上是讓 Client端存取網路時,透過 Proxy Server來降低網路頻寬消耗,更進階的,則是管制網路流量,進而提供分析報表。

Photo by Nikita rud on Unsplash

前陣子在工作上,遇到一個較少接觸的應用服務,但其實也不算新東西。這個應用與 Proxy Server有類似的功能,只是與 Proxy Server的功能剛好為反向,有點像 ARPRARP的關係,這個服務名稱叫反向代理伺服器(Reverse Proxy Server)。

Proxy Server的應用是一般很常見的做法,而 Reverse Proxy Server則是在資安問題頻傳時,企業最常搭配使用的架構。

企業的主機服務採用二階層模式,實際的主機配置內部 IP(TRUST區),而主機前端對應建置一台或多台的 Reverse Proxy Server在 DMZ區。當外部使用者連到主機時,是利用 Reverse Proxy Server做為呈現的代理主機,因此 Client是不能直接連到內部主機。

如果用一般地情境來解釋的話:
  • 代理:老爸(Client)之前欠銀行錢,半毛都沒有還,所以沒辦法再跟銀行(Server)貸款。但是家中急需用錢呀!於是老爸跟女兒(Proxy)借了身份證、印章與法定代理人文件來貸款。銀行只知道錢借給信用紀錄良好的女兒,而不知道實際上拿到錢的那個沒還錢的老爸。
  • 反向代理:DHL每天都會有成千上百個人去寄貨,但寄貨者(Client)只知道他跟 DHL窗口接洽(Reverse Proxy),卻不知道是 DHL的哪位員工看到了他的寄件單並且去做後續處理,而寄貨者(Client)實際上也不在乎是誰看到他的,只要貨有順利寄出就好。
總結:「代理隐藏真實 Client,反向代理隱藏真實 Server

現今,網路應用設備更廣泛,再加上網路設備的逐漸平價化,有些企業會採用負載平衡設備( Load Balance Device)來取代Reverse Proxy Server,也可以利用 NAT方式將主機隱藏於該設備之後。(甚至可以做入侵防範與網路辨識來源的功能)

此外,你還會想要去了解:

Google Meet視訊背景更換

隨著疫情的惡化,幾乎都是待在家裡。幸運的是,還是要正常上班(WFH)/上課。像我會因為工作需求,每週固定在家開會,若是開視訊的時候,房間整個亂七八糟(或是有不該出現的東西?!),真是蠻尷尬的!(雖然說我開視訊的機會不高)

のび太の部屋

不過,現在有很多視訊軟體都可以更換「虛擬背景」,稍微「調整」原本家裡的樣子。

比如是:知名的瑞典品牌 IKEA,它推出多款虛擬背景,提供各種住家空間情境(書櫃牆、鄉村風客廳、工業風書房)下載,用這樣的方式來無痛裝潢,也是一種小確幸呢!(每天住新家的意思?!)

除了 IKEA,其實像是吉卜力工作室迪士尼皮克斯寶可夢 Pokemon甚至是霍格華滋魔法學院等等各式各樣單位,都有虛擬背景圖可以下載,而我,則是最喜歡「哆啦A夢」那熟悉的大雄房間(のび太の部屋)。

在疫情穩定之前,快選一個喜歡的背景當作自己的家吧!(或是學學紙板工藝創作者 @kenpon_g自己做一個)

你還會需要了解:

如何在 Mac找到已連接過的 Wi-Fi密碼

人在網路江湖走跳,隨便也有六、七組帳號密碼(Facebook/Gmail/Apple ID/各大電商帳號密碼...),最為重要的,則是那賴以為生的 Wi-Fi無線網路密碼!

Photo by Jozsef Hocza on Unsplash

但是,剛剛所說的這些帳號密碼,幾乎都只是一次性的認證,登入後,帳號密碼幾乎就儲存在電腦或是手機中,自然而然,忘記密碼(甚至是帳號)就是家常便飯。

Mac的所有帳號密碼是儲存在鑰匙圈存取 (Keychain Access)這個 App,只要你是管理員,就能很容易查詢曾經讓電腦「記憶」的各式帳號密碼。

簡單兩個步驟:

  1. 開啟鑰匙圈存取 (Keychain Access):使用 Spotlight搜尋「鑰匙圈存取」或直接開啟「鑰匙圈存取」
  2. 在右上方的搜尋列直接輸入,想知道密碼的 Wi-Fi名稱,因為是相似搜尋,只需要輸入前幾個字就可以找到

所以,下回當忘記密碼時,不妨試試鑰匙圈存取,立即找回帳號密碼,再難記的密碼再也不怕!

你可能還會想:

快快插快快好,USB 3.0

本以為是一個唬爛 USB3.0新聞,但沒想到是千真萬確的真實故事!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這個月初有個日本人買了 SSD硬碟在PS4上使用,結果發現 PS4只抓到USB 2.0,發生非USB 3.0裝置無法使用的詭異狀況。查了官網後,官方看似正經但奇怪的回覆竟是:「請你插快一點!」(錯誤代碼 CE-41902-6

USB (Universal Serial Bus) 3.0快快插跟慢慢插,真的有差喔? 還真的是有

主要原因在於 USB 3.0 Type-AUSB2.0相容性設計,主要原因在於 USB 3.0 Type-A 與USB 2.0相容性設計,USB 3.0 Type-A接頭其實包含兩個部分,一個部份是 USB 2.0共通的針腳(接點),另一個部分則是 USB 3.0追加的針腳,而加針腳位於共通針腳的後方。

2.0の根元に新たな端子を追加したのが、USB 3.0コネクター(以下、筆者作図)

因此 PS4在判讀裝置時,如果插得太慢, PS4只讀到 USB 2.0共通針腳,才會將外接裝置判定為USB 2.0設備。所以才有「插太慢」,讓 USB3.0設備但被判定以 USB 2.0標準執行的現象。

素早く差せば、接続先のPC等が、根元の端子からUSB 3.0と認識してくれる
PCがそそっかしい子のようでかわいく思えてきた

其實這個鬼問題不僅限 PS4PS5,所有設備都會有這種類似狀況,只是一般電腦我們插上裝置後,不會特別留意它是 USB 2.0標準執行還是 USB 3.0。

結論:「想確保 USB 3.0 Type-A都能用該有的速度執行,記得不要猶豫,用力插快點! 」

簡訊實聯制,陽春手機也可用

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唐鳳公開「簡訊實聯制」整合系統實在是太強了!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因為疫情嚴峻,民眾出入公共場所、店家時都因為「實聯制」辦法不統一而變得更加麻煩。現在用「簡訊實聯制」,透過手機內建相機掃描 QR Code,傳輸則是內建簡訊 App,發訊息到 1922疾管局的專線(內容會預設場所代碼)。

為何說這實在厲害呢?首先,所有智慧型手機都有簡訊 App,無需額外「下載」與「安裝」,就算不是智慧型手機,也能發訊,只是內容要自行敲上(但是手殘敲錯就#$%@),手機內以及電信公司都會有簡訊發送紀錄,可以有效飛快疫調!

對主機後端來說,因為簡訊都會帶發送者的電話號碼,最終所要處理的,其實只有場所代碼,對主機負荷微乎其微。再來,手法不是網頁或是 App,主機後端優化其實相對容易,能降低被 DDoS的壓力。

真不愧是「天才大臣」 IT大神!

Google 相簿停止高畫質影像免費無上限儲存

Google在 2020年 11月宣布更新旗下 Google相簿Google Photos)儲存空間規範,將在 2021 年 6月 1日以後取消原有「高畫質」相片免費無限空間。

我已經是付費用戶,但看到網路上一片哀嚎,可能還是很多人還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

Photo by Mitchell Luo on Unsplash

簡單來說,2021年 6月 1日後,你上傳的「高畫質」照片都會直接佔用個人帳號在 Google服務取得的儲存容量,且包含 Gmail等相關空間服務剩餘儲存空間。(Google目前提供的免費儲存空間為15GB,但 Google雲端硬碟Gmail和 Google相簿會共用儲存空間,因此實際上的相簿空間應該不到 15GB)

依照 Google的說法,是由於 Google Photos已經保存全球使用者上傳超過四兆張照片,平均每週會有超過280億張照片影片上傳至Google Photos,但是使用者手機自動備份上傳至Google Photos,包含許多「不小心拍攝」、「晃動模糊」、或是「重複上傳」的無意義照片,讓Google大量儲存空間被這些無意義檔案佔用。因此,Google希望藉由「取消」不限容量的高畫質照片備份服務,讓使用者更謹慎挑選上傳備存照片,而非一口氣將所有手機照片自動備份到 Google Photos,但某種程度上, Google應該也是期望能更多人訂閱 Google One方案。

以我來說,早就發現自己架設 NAS或購買硬碟不比 Google One划算,又再加上硬體損壞等問題,因此很早以前就開始付費訂閱。

為何 Google One會划算呢?仔細盤算,一個主流硬碟當下約 2500元左右,我一次會購買兩顆,每年固定換兩顆,也就是說,我每年花費在硬體的費用就差不多是 5000元,還沒有加上更換硬碟時間以及資料轉移的風險,而現在 Google One方案我是使用 2T,一年是一百美元,也遠少於五千大洋。

當然,如果你手上擁有 Pixel系列手機的話,就可以不當一回事了!即使六月以後,透過 Pixel系列手機上傳的照片依然不會佔用使用者個人儲存容量。

而如果想考慮其他的網路相簿替代方案,Google一直以來都有提供「匯出」功能(Google Takeout),讓所有相片通通備份下載打包出走,記得要走要快喔!

你可能還有興趣:

不用再重複輸入!EXCEL「下拉式清單」

辦公室的業務一成不變,反覆又無趣的工作常常讓人暴怒,尤其是在憂鬱的藍色星期一。

Photo by Mika Baumeister on Unsplash

如果要製作一個 Excel表格,不讓人自由填入自己的資料,這種屬於「選項性質」的欄位(性別、血型、星座、年份、月份...等等制式固定文字),就可以使用 Excel的資料驗證功能。

製作成下拉式選單讓使用者以滑鼠點選,能節省打字時間,更能夠避免不小心「人為」打錯字。

步驟:

選取欲建立下拉選單的欄位➡️點選「資料驗證」 ➡️「儲存格內允許」點選「清單」➡️「來源」輸入選項內容。

你可能想要再多了解一點:

Mac無法編輯、修改隨身硬碟檔案

太久沒有使用隨身硬碟了(已經不知道身處雲端多久),臨時拿了個硬碟來做檔案搬遷,卻突然發現裡頭的每個目錄跟檔案完全無法新增、刪除跟搬移。

Photo by Charles Deluvio on Unsplash

原來是 NTFS的格式相容問題,OS X本身並不支援 NTFS的寫入,因此只能擁有最基本的讀取權限。(果然蘋果骨子裡還是怨懟著微軟吧...NTFS是微軟開發的檔案系統,用以取代 FAT檔案系統,如果不夠忠心於某個系統,就會像我這樣遇到不可思議的考驗。)


NTFS 格式在 MacOS就會出現「唯讀」限制,無法正確將檔案刪除或寫入,能簡單編輯隨身碟的內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內建的磁碟工具程式(Disk Utility)重新格式化硬碟。但是,如果像我現在這樣,已經放了一堆檔案在隨身碟,或許可以試著安裝 Paragon NTFS for Mac的工具試用版來度過難關。如此一來就可輕鬆從Mac寫入讀取、複製刪除、與編輯Windows NTFS格式的檔案。(雖然 Mac OS X 10.6 及後續版本都已經有對於 NTFS 檔案系統的原生支援,不過預設是沒有被開啟的,如果要開啟也需要花點小力氣,必須要熟悉一點指令,若是一般的使用者並不建議)

為何每個人現在都要有一隻 iPhone

Photo by Hunters Race on Unsplash

情境一:

『小花每次晚歸,回家洗澡時小明望著她的背,問道:「妳背後的瘀青是怎麼回事?」小花總是說:「我去刮痧。」小明也不以為意,直到他放了 AirTag在小花的 LV包內,一切終於真相大白!』

情境二: 

『小明在一家小公司上班,最近一個專案非常趕,他跟著同事小花沒日沒夜地加班,常常連家都沒回。小美一直很擔心,終於,等到新產品 AirTag問世,小美決定放一個在他的電腦背包,她終於知道為何他一直加班!』

 情境三:

『小華是公司大老闆,今天特別找了律師來討論案情。小華一走進會議室,發現他的律師正在和秘書小美眉來眼去。等秘書離開,大老闆不高興的說:「我是付費請你來做這個的嗎?』

以上情境,試問,誰沒有 iOS 裝置

當蘋果出現了 AirTag這個產品,似乎也變相鼓勵著大家要人手擁有一支 iPhone,為什麼呢?

如果有人偷偷在你身上或車上偷偷放了一顆 AirTag,要用來追查你的行蹤,iOS裝置過一段時間後會立即偵測到,並且跳出「反跟蹤」通知或聲音,讓你知道身邊附近有不明 AirTag

但,這一切的前提在於你手邊要有 iOS裝置才行(讓我們為 Android默哀一分鐘)

天網的第一步:AirTag

AirTag是什麼? 」

Photo by Fabrizio Conti on Unsplash

『AirTag是一個藍牙追蹤器,其實就跟你手邊的鑰匙圈很像,一個比 OREO餅乾還要小的裝置。』

雖然說 AirTag它是藍牙裝置,但內建 U1晶片,使用超寬頻(Ultra Wideband,UWB)技術,在小範圍區域,UWB 可提供比 Wi-Fi、藍牙更精準的定位結果,並支援採用 iOS/iPadOS 14.5或之後版本的 iPhone與 iPad來尋找 AirTag。

AirTag 可以綁在任何容易不見的東西上,例如:鑰匙包包、機車、小孩等,可以利用 iPhone與 iPad上「尋找」App 定位這些物品,因此,蘋果遍布全球的 10億支活躍 iPhone,將與 AirTag串連成密不可分的蜘蛛密網!

自己莫名幻想著,背後有著 AI並不斷透過 Siri全方位搜集四面八方資訊的 Apple,再加上能知曉座標位置的 AirTag散布全球後,嬰幼版天網(SkyNet Baby)是否就此誕生?(抑或早在圍棋虛擬世界與《星海爭霸》 Starcraft競技中問世!?)

30多年前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的天網構想,如今看來已成為必然的人工智慧技術發進程,或許最終審判日仍以其他形式在真實世界發生,不論由 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 還是某一家獨角獸公司所塑造。

或許,人類的宿命早在 AI概念成形時已被注定。

FileZilla Server 移轉

在 Window盛行下,其實 FileZilla Server離我很遙遠。通常要不直接使用 Linux,要不就是採 Window內建的 IIS FTP服務,沒事不會找麻煩,讓自己多裝一套軟體。

這次配合內部的網域信賴關係專案,需要將原本老舊的 FileZilla Server 服務移轉到VM。原來的主機是 Windows server 2012R2,這次乾脆安裝一台新的 Windows server 2016升級一波。 

Photo by Mika Baumeister on Unsplash

FileZilla Server 的設定基本上都是用預設,只是帳號密碼的部分要留意,資料都是放在原安裝路徑的 FileZilla Server.xml(如 c:\program Files\FilZilla Server\FileZilla Server.xml,端看當時自己裝在哪個路徑)

安裝好新主機以及 FileZilla Server後,先停止服務,把上述的設定檔案覆蓋後,再將服務重新啟動,這樣帳號密碼就不用再重新設定。

你可能還想知道:

Windows 10 初體驗

回想一下這資訊路走來,用過了不少系統。其中使用最久的 Windows系統,應是老古董 Windows 98、Windows XP以及目前的 Windows 7三大微軟王牌。

曾經嘗試過 Windows Vista一陣子,最終放棄使用,回歸到 Windows XP。 Windows 7使用四年半後,今年初半強迫地將工作機由 Windows 7直接重灌到 Windows 10。

Computer, Hands Desk

Windows 10使用上也差不多過了一個月,來稍稍分享一下體驗心得。

系統需求來說,Windows 10和 Windows 8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分別,最低限度都是 1GHz處理器、1GB的 RAM(64 位元版的話是 2GB)與 16GB的硬碟空間(64 位元版是 20GB),因此,用兩年前電腦再輔以 SSD的加持下,實際體驗效能與 Windows 7並沒有特別快或是慢。(這一兩年買的電腦,應該都能跑得動,大部份人應該也都能升級才是吧?)

而以 Windows 10環境來說,微軟稱 Windows 10是一個「全新,但熟悉」的環境,取用了 Windows 7 和 Windows 8 兩者的優點,對於 Windows 7直上的我來說,桌面模式操作上確實是「熟悉」而無違和!(但沒有使用 Continuum功能,沒有辦法評論平板模式。)

微軟還用新的多重虛擬桌面顯示,這個功能與 Mac OS X上的 Mission Control實在太過致敬接近(因為還加入了多個桌面的功能),但對我來說,因為剛好有 Mac的使用習慣,恰恰好保持使用的一致性。

新的 Edge瀏覽器確實如同宣傳的速度快、不佔記憶體,只是多年使用 Firefox搭配Chrome,再加上原本的瀏覽器早就都習慣搭配著  plug-in或 extension,也不大可能因為嚐鮮就換。這部分只能說微軟推出 Edge的時機已晚,想要在這個世代快速取代他家瀏覽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Cortana 到目前還沒啟用,深度整合的雲端 OneDrive也因為公司策略無法嘗試(也不知道啟用得了否?),就等有機會再來看看吧!。

整體而言,Windows 10 在舊電腦上面跑起來游刃有餘,所有的操作依舊如故,系統功能與體驗也十分貼近 Windows 7,再加上有許多新潮亮眼的平面設計,如果你是跟我一樣的 Windows 7使用者,就趕快跟著升上來吧!(謎之音:其實大家都趁著免費時期都升級完了吧?)

你可能還會想看看:

簡單使用 Openssl 測試指定加密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有時候更換憑證,要測試指定的加密法連線運作是否正常,其中最簡單的方法,便是使用 Openssl 所提供的連線工具即可。 Client 參數   -msg:用16進位顯示所有協議數據包含 hands...

最近三十天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