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生活的連嘶帶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活的連嘶帶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解決蒜皮小茶包

Photo by Sigmund on Unsplash
Photo by Sigmund on Unsplash

看了暗黑執行緒解決了一個蒜皮小茶包,他的心得整理如下:

  1. 沒取得不在場證明前,每個都是嫌犯,隨便放人,你可能一輩子破不了案。
  2. 射茶包時謹記「剃刀原理」:先朝「耍笨」方向查,常有驚喜。
  3. 沒看到證據都不算數,什麼都有可能,誰都不能相信。(我辦案有句機車名言:你願意用生命擔保問題不是出在這裡面?XD)
  4. 別人成功你失敗,有可能是用的方法不同,留意此一差異可能左右偵辦方向。
連結到這個禮拜與客戶端處理連線的情境,覺得第二點應該要放在第一個思考,畢竟,有太多的『自以為是』,這個盲點會造就太多的理所當然而忽略了小細節。

如果再一次處理新主機切換的問題,透過暗黑執行緒的思維,我想會是這樣考慮問題點:
  1. 能做的事情提前做好安排與驗證,不要認為理所當然就不做!
  2. 「剃刀原理」:先朝「耍笨」方向查,從最基礎的設定開始確定。
  3. 沒看到證據都不算數,什麼都有可能,誰都不能相信!
  4. 別人成功但自己失敗,有可能是用的方法與過程不同,這就是眉角!

關於被越界這件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被越界」呢?「被越界」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自己還沒有界線的概念時,「被越界」的時候,只會隱隱覺得不對勁、不舒服,卻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Photo by Pedro Gabriel Miziara on Unsplash

在學時期或是出社會後,冷不防都會遇到類似的情境。記得大學修通識課時,在期末最後要考試前,不太熟卻一起修課的同學,在期末考試那週,自然而然地伸手要我一學期的筆記,隱約記得當時讓我覺得不舒服,但卻又無法拒絕的給出去。

出社會後,爾爾也是會遇到見面凹人的同事,可能是「順道」要我幫忙買飲料、買便當,甚至是代購!但不懂得界線概念的我,又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總是搞得自己不痛快。

認識到「界線」這概念後,才了解到,原來要不要幫忙是「自己的決定」!別人若想強迫我幫忙,其實是逾越了界線,不是他人來決定的,所以自己如果不方便幫忙,其實不用特別給拒絕的理由,也不需為此有愧疚感!

但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還是有違和感。對於從小就不懂得拒絕,已經習慣於幫忙的我,對於自己能做得到的事,要面對面說出拒絕還是非常有難度...。

總之,現在是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要「不好意思拒絕」,也要記得替「自己的幫忙」付出對應的代價就是!

被越界的話,你可能還想要:

分享接種 AZ疫苗第二劑過程

因緣際會下,受到老天的眷顧,在附近的診所排到了殘劑。在第一劑過了十週後,恰巧的完美銜接上時間,比起其他正在排隊搶打各種疫苗的我,就像是自從吃了潵尿牛丸,我考試都考一百分!」

Photo by Spencer Davis on Unsplash

第一劑的不適感(微熱、微疼)相比,第二劑就像是被蚊子不痛不癢叮一下,完全感受不出副作用,只能說我真的是被認證的「老人」!與上次相同,施打後就在診所外休息並自我觀察十五分鐘,就可以回家。

比照上次的經驗,一樣買了兩千毫升的礦泉水牛飲,一路喝到睡覺前。第二天醒來就生龍活虎,跟日常無異!

再次的提醒,基於「保護家人與保護自己」前提下,不論是哪一種疫苗,還是請大家能快點打唷!除此,你還想知道:

慢活新生活

「慢活」這個詞,對某些人來說,早是老掉牙的意識形態。但是在 COVID-19疫情肆虐的當下,恰好是「慢活」的好時機,在這個人心惶惶的非常時刻,試著讓焦慮不上身,學習放鬆。

Photo by Benjamin Davies on Unsplash

原本訊息爆炸、科技不斷更新、世界快速轉變的時代,在這次疫情升級時,不論你願意否,每個人都不得不慢下腳步(即使你一個人想快也是快不起來的)。

防疫升級後,我們能做的事情有限,活動範圍變小,選擇項目變少,不能「購物」、不能「運動」、不能「旅遊」,太多太多的不能,就趁著這「不適合外出」的防疫期間,「同島一命」的我們,來試試用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試著「慢活」。

簡單來說,就是「慢慢」吃、「慢慢」走、「慢慢」說話、「慢慢」完成想做的事。在這段足不出戶的期間,看似很無聊,但剛剛好有一個機會把生命的重心回到自己身上。當一切都快不起來的時候,才能真正慢慢地過活。

想讓自己不再長期處於疲憊的話,你可能還想:

關於疫情,那些放在心上的事

大家都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疫情,也盡力想要回到過去安穩平和的日子。

Photo by Clement Souchet on Unsplash

現在台灣疫苗已經逐漸不缺,相關疫情從這禮拜也逐漸控制下來。比較起來,相對風險高的老人家,想打、能打的都也都打了。(包含我爸、媽)

我們應該可以在下一波疫情來以前,讓大部分的人都打上一劑疫苗,讓自身形成保護盾,阻止病毒🦠的擴散。

(謝謝打疫苗的朋友們❤️,不論你打的是哪種)

疫苗施打心得:

中華電信 MOD機上盒 MOD 307C更換

自己也算是中華電信 MOD的忠實老客戶,從老家到現在住的地方,仔細算一算,超過十五年以上 。(養小朋友的話,也已經是國高中生這樣的年紀了!)

Photo by Nabil Saleh on Unsplash

申辦後,一直使用 MOD205B型號,即使後來搬家重新牽線,也沒有更換過新的。本也覺得這款機上盒沒有什麼缺點,直到搬新家後,這台發燙的老機器將電視櫃木板留下四個不可沒滅的印記。

或許已經超過使用年限,除了發燙過熱外,機器跑超過一小時左右後,接著爾爾會發生當機重啟的狀態。莫可奈何下,打服務電話去申請新的機器。

沒想到隔天中華電信工程師馬上就來更換新款 MOD307C機型(可能因為疫情,需求量比較小?立馬有料有工,讚!)

跟原本的 MOD205B型號比起來,新裝的 MOD307C型號跟 Apple TV差不多大小,而升級後最大好處,則是能開始透過 USB外接硬碟進行影片錄影,之後就能將自己喜歡的節目錄製下來。(疑?會有時間看嗎?)

基本上到手上的這台也是老機器,是 106年製造(也不知道輾轉流落過多少家庭...),作業系統核心仍採用了 Android 4.4.2(算是穩定的版本),遙控器也一併更換成新款 MRC51遙控器。

連帶更換遙控器的最大好處(因為支援學習功能),之後看電視就不需使用雙節棍兩支遙控器!

接著你還會想:

令人煩躁的 Context-Switch

心理學家發現一種「高度專心高生產力」的心智狀態,稱之為「心流」(Flow)。進入心流的狀態,需要約十五分鐘的時間,所以每一次的注意力轉移,都需要耗費「超過十五分鐘」才能回到之前的狀態。

Photo by Beth Jnr on Unsplash

「心流」(flow),如果用電腦的角度來比喻,就像 CPU進行 Context-Switch時的 Overhead。Context-Switch是一個儲存和重建 CPU的狀態,讓多個 Process可以分享單一 CPU 的過程。用在人身上去解讀,就是一心多用!

這也是為何大多的程式設計師,很難在白天上班時有「相對」高的生產力,而是選擇在晚上(或下班)寫程式。生活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例行與非例行的事項,占據我們一天中大多數的時間,可能是一通廣告電話、一場沒有結論的無聊會議、甚至一句沒有意義的寒暄都或多或少都會讓你當下的工作產能降低。這些雜事會讓你放下正在進行的工作,而被中斷之後,要花很多時間重新再把破碎的思緒連接起來。

這種狀況,就像是電腦中的常駐程式,會中斷我們正在使用的重要程式、強占記憶體、跳出訊息,甚至讓電腦運作速度突然變得特別緩慢。這時候打開「工作管理員」(Task Manager)檢查許多莫名其妙的「常駐程式」同時在執行(更可能是中毒!)

因此,程式設計師並不是因為喜歡加班,而是在下班時間或晚上的干擾比白天少很多,所以相對產能比較高!所以下班後工作,是要盡可能將亂七八糟的事情摒除外,進一步創造能「專注」的環境,讓自己進入心流階段!

在 WFH的時候,Context-Switch的成本更加明顯,除了原本工作上的干擾外,又多了家庭上的紛擾。舉例來說,原本工作上只有五顆球在處理,WFH的時候,變成七、八顆球在亂,最後勉強接個幾個,到甚至一顆都接不住...,更慘的是球還會拚命一直來。

疫情尚未受到控制的當下,不管是在工作環境,還是個人的學習上,大部分的時間都會在固定的地方(客廳、書房、餐桌上),只能全面檢視一天中有哪些 Context-Switch,然後盡量避免。(如果我有找到好方法的話...)

在找到方法前,可以先:

下雨的迷思

「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曾經一度被下雨所支配的恐怖,還有囚禁於風雨中的那份屈辱...」

Photo by Rhendi Rukmana on Unsplash

自己每逢洗車後必下雨的神跡,屢屢應驗,但真的是如此嗎?首先,下雨是機率問題,台灣是個多雨的島嶼,不論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都一定或多或少有降雨機率(除了雨都基隆有超過 50%這種可怕機遇),實際上洗車後沒下雨的次數應是佔了多數,只是自己並不會特別注意好天氣,而是特別留意下雨的時節,於是就在潛意識烙下了「一洗車,就下雨」這種刻板印象。(還是我真是龍王轉世,冥冥之中似有神力!)

但,9.99999%的人們心裡還是有個疑問​:下雨天洗車真的是「白費功夫」嗎?

依照現在科學的說法,下雨天確實的洗車打蠟或是鍍膜,才是車漆隔絕雨水、杜絕髒污的好方式。

雨水中夾帶著灰塵與髒汙,尤其是車輛排氣中的硫化物氮化物,甚至是空氣中的落塵,遇水形成酸性物質。隨著下雨,上述的各類型髒污顆粒會停留在車漆上,逐漸造成水垢、水斑、水痕、乳牛斑等等問題,不僅顯髒而且難以清除,當然還會進一步侵蝕傷害車漆。

這也就是為何愛車的人為何都要經常性打蠟、鍍膜,就是因為這樣做能幫車漆多一防護層,避免直接接觸酸性雨水或髒汙,並減少雨水黏在車漆表面。洗車、打蠟和鍍膜其實不難,如果鳥屎、蟲屍、水垢、工業落塵久久不理,未來的處理才是真正費工又傷荷包!

各位親愛的車奴們,勤打蠟、上鍍膜才是真正的愛車之道!

洗車、打蠟、鍍膜前,你還要:

用 Active Arcade一起健身

防疫在家不知所措?沒辦法出走?沒關係,來試試 Active Arcade居家運動互動 App。

Photo by Alora Griffiths on Unsplash

隨著疫情的變化,三級警戒無法解除,不能去健身房,體重直線上升!別再繼續躺在沙發上追劇吃洋芋片,快下載 Active Arcade,靠手機/平板前鏡頭,就可以做到基本的健身運動。

Active Arcade共有十九款遊戲可供選擇,但陸續還在增加中,也不是所有遊戲都適合在室內玩,但無傷大雅,大人小孩都一定會喜歡。每款的運動時間為三十秒至一分鐘,Active Arcade會告訴依照活動度計算消耗卡路里,搭配 Apple Watch使用會更精準。

雖然是全英文介面,但從遊戲預覽圖以及展示影片,大概就能知道這遊戲會要求做什麼動作。簡單來說,就是遊戲畫面中,會不斷出現各式各樣的形狀/數字/英文,要用「手」、「腳」、或做其他要求的動作來碰觸,進而獲得分數。

唯一的缺憾,大概就是目前只有 iOS版,Android版還要等等。

拒絕公式

我自己是一個不擅於拒絕別人的,婉拒他人都會讓我有罪惡感。另一方面,也會覺得「拒絕會容易產生摩擦,面對衝突實在很難!」

Unsplash:Coffee Image

今天看到來自書籍最高學以致用法的「拒絕公式」,希望透過公式,幫助自己降低罪惡感,避免衝突地拒絕對方。在這裡,拒絕公式指的是「道歉(感謝)+理由+拒絕+替代方法

舉例來說:假設今天下班前,被主管留下要求加班,或許可以試著這麼說:

『真的很抱歉(道歉),謝謝你如此肯定我,讓我有機會一展長才(感謝)

不過,今天我得接送孩子去補習班(理由),所以沒辦法留下來加班(拒絕)

看起來有點難度,但是我會在家先思考好做法,隔天應該可以在中午之前完成,這樣的話可以嗎?(替代方法)』

通過『道歉(感謝)+理由+拒絕+替代方法』這樣有一天也許會發現,練習拒絕並不壞。相反地,正因為有界限,別人才會覺得「我」值得被尊重。

你還可以進一步試著:

分享接種 AZ疫苗過程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台,尤其現在進入第三級防疫警戒,在本土確診病例不斷地暴增下,從擔心打不完的英國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現在變成一針難求!

Photo by Ivan Diaz on Unsplash

截至五月初,儘管當時 AZ疫苗已開放軍人及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公費接種,但台灣仍是接種最慢的國家之一,或許是台灣防疫過去一年表現太好,讓大家輕忽了新冠肺炎(COVID-19)的可怕,沒有太多人有施打意願。在疫情尚未爆發的前幾天,幸運之神眷顧下的我,預約到了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的疫苗,在這邊簡單分享接種經驗:

預約週五(DAY 1)的下午三點半在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施打,實際打到疫苗大概是下午四點半左右。當下其實在那邊的人不少,多數是醫療相關人員與空服人員(著制服),狀況也有點混亂(那時候還有自費與公費並行),我報到時連證件都沒有檢核就發號碼牌了。

施打前需量血壓、填寫評估單與 COVID-19疫苗接種意願書,並有醫生問診(雖然像是閉著眼睛蓋章)。在排隊時,就不斷聽到護理師的叮嚀,「會發燒」、「一定要多喝水」、「預先吃普拿疼減緩疼痛」。

排隊約二十分鐘後施打,過程中沒什麼特別的,就跟平常打針一樣。之後要待著(被)觀察三十分鐘,以防對疫苗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最後會拿一張黃色接種記錄卡。

離開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後,立馬到附近便利商店買兩瓶五百毫升的水,一路開始狂喝,到睡前都還一杯杯不間斷地飲用。晚上十點左右,還都沒有任何異狀,就只有左手臂打針的地方有點酸、有點無力。

隔天(DAY 2)醒來時,感覺身體有微微發熱(沒有量體溫,也沒有發高燒的感覺)。中午過後,開始有暈眩、全身無力的情況,持續到下午三點多,受不了,吃了普拿疼減緩症狀,但手臂持續酸痛且無法舉起,到睡前都是同樣的狀態。

第三天(DAY 3)起床後,就不再有發熱症狀,也沒有暈眩,唯一不舒服是施打的左手臂,同樣的酸痛且無法舉手,到睡前都是同樣的情形。

週一上班時(DAY 4)只剩下手臂持續酸痛,但也沒有一開始那麼嚴重,已經接近正常狀態,但仍然(左手)不舉。(左手的不適接近一週左右才恢復,但不影響生活作息)

總結來說,覺得自己並沒有太大的副作用,畢竟身體自身免疫反應,發燒、肌肉酸痛都是正常的現象,新聞上所提到的副作用也都沒有發生。施打第一劑後,約兩週後會產生抗體,第二次劑預計是在七月初。有抗體後,即使感染,體內病毒量會比較少,病情也更輕微,傳播病毒給其他人的機會更低。

下一批 AZ疫苗已分配至台灣,可能有些人接種後,副作用可能會比較強,但有疫苗的保護,對自己和對身邊的朋友、家人都是一種保障。如果用魔獸遊戲的思維來表達,打疫苗就跟穿神裝一樣,增加 70%閃避機率,被命中後減少 99%傷害,並且 100%免疫暴擊!(約 70%有效保護,感染後 99%免發病,以及 100%不會轉成危重症。)

你可能還想了解:

去脈絡成千古恨,再回頭已 Covid身

本篇文章 The 60-Year-Old Scientific Screwup That Helped Covid Kill,作者是 Megan Molteni [1],以下文字轉自翟本喬臉書,原文也已經有中文版,但語意不通順,以下是採用翟本喬臉書的版本(非逐字翻譯,跳過很多細節,也改採適合台灣讀者的文風),希望讓大家能夠重新更新自己的資料庫,病毒傳播方式並非「飛沬傳染」對「空氣傳染」的單純二分法。

翟本喬臉書

三十四年前我坐在台大醫學系的教室裡,陪著(當時的)公主修微生物學及免疫學。中間有一堂是公衛系主任來上的,他對著這群未來的醫師們訓勉:你們可能未來都想進外科,開刀救人一命,成為英雄人物,因為家屬都會感激你,跪下來謝你。但是你們要認清楚:外科救人是一個一個救的,公衛救人是一百萬一百萬在救的。 我不知道當時的醫學系學生有多少聽進去了,但我一直銘記在心。雖然我沒有機會成為醫師,但我努力設法遵循這個原則:去做能救一百萬人的事,而不是做一次救一個人的英雄。 前幾天在 Wired 雜誌上看到這篇文章,禁不住引起當年的回憶,於是盡力在工作的夾縫中擠出一點時間來翻譯,分成四集放在臉書上。今天再抽了一點時間集結成為一篇,希望能對大家有些幫助。工商服務放在第一則留言,這樣轉貼時才不會跟著跑。 

去脈絡成千古恨,再回頭已 Covid身

 在 Covid-19開始漫延的兩個月後,2020年3月,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堅持說 Covid-19不是空氣傳染 (airborne),甚至在推特上強調這句話 "FACT: COVID19 is NOT airborne."。

於是在4月3日,著名的氣膠物理學家 Lidia Morawska召開了一個視訊會議,試圖集合大家的力量來警告 WHO這件事是錯的。他們提出了許多證據,像是在沒有人走動的大型音樂會中離帶原者非常遠的人也染疫,顯示當時 WHO所堅持的社交距離6呎是沒有用的。如果 Covid-19真是像 WHO所宣稱的,是經由飛沬傳染 (droplet) 的話,社交距離和常洗手這兩件事,早就該阻止瘟疫的漫延了。 

Morawska提出了不同大小飛沬飛行距離的動力模型,但 WHO的一位官員很無禮地打斷她,說她是錯的。她在空氣污染粒子方面有超過二十年的研究經驗,成果也是 WHO廣泛接受的。但 WHO不知道為什麼,會認為同樣的空氣動力模型碰到有病毒的飛沬就不適用了? 

WHO堅持透過小於 5微米的顆粒傳播的,才可以叫空氣傳染 (airborne)。Covid-19 患者吐出的飛沬大於 5微米,所以叫飛沬傳染 (droplet),兩者的防疫規範是不同的。 

會後一位維吉尼亞理工學院 (Virginia Tech) 的教授 Linsey Marr決定要追根究底:到底為什麼醫界和物理學界對這件事會雞同鴨講?為什麼一件一翻兩瞪眼、實驗數據都可以攤開來驗證的事,碰到了 WHO的官僚就會秀才遇到兵? 5微米這個神聖的數字是怎麼來的? 

WHO的官僚雖然固執,但也不是白痴。他們的依據是什麼?Linsey以前也碰到過頑固的醫界研究人員,通常她也就算了;但這次是全世界人類性命交關的大事,她決不能退讓。 

Marr 並不是一個門外漢試圖對醫學研究指指點點。她的本行像 Morawska一樣,是空氣污染的研究。但十幾年前她的小孩上了托兒所,得到感冒之後,引發了她對傳染病研究的興趣。即便托兒所人員嚴格地消毒,小朋友們還是不停地有人染病。她開始懷疑:難道感冒是空氣傳染,而不是飛沬傳染? 

在醫界的標準之中,絕大多數的呼吸道疾病都是由咳嗽和打噴嚏傳染的。噴出來的飛沬有3-6呎的傳染範圍,而飛沬沾到物件之後手再去碰,仍然會有傳染力。所以標準的防疫方式就是 1)不要接近到 6呎之內 (社交距離) 和 2)勤消毒、常洗手。只有極少數的傳染病會是空氣傳染,像麻疹和肺結核,只要吸到病人呼出來的空氣,就有可能染疫。 

這兩者的差異是天壤之別。對付飛沬傳染,只要離遠一點再常消毒洗手就好。對付空氣傳染,你可能要全民戴口罩,到了醫院就是負壓病房和 N95。 

醫學文獻上註明 5微米是界限。不管是 WHO還是 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都以5微米來劃分。致病顆粒在5微米以上的叫飛沬傳染,5微米以下叫空氣傳染。Covid-19的飛沬顆粒大於5微米。 

可是物理學界明明看到一大堆5微米以上的顆粒可以飛很遠。不然你以為 PM10 這個空污指標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10微米的顆粒不會落地啊! 

她決定自己做實驗,到處裝空氣取樣器,結果在很多照理說不該發現感冒病毒的地方找到感冒病毒。除非感冒是空氣傳染,不然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在2011年,這應該是呼吸道疾病的方面的大新聞。但醫學期刊沒有人要收她的論文。即使她再多做實驗,增加了鐵證如山,也只有一個小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讓她發表。 

在學界,氣膠 (aerosols) 是物理和工程的領域,病原是醫學的領域,兩者井水不犯河水。Marr 偏偏就是極少數兩者兼通的學者。她一直覺得5微米這個數字有問題,如果她能找出來源,並且證明這個來源有問題,那就能試著說服別人去改變。可是所有的醫學教科書都只列出這個數字,而沒有像研究論文一樣註明引用來源。也就是說這件事年代太久,已不可考了。 

Marr 決定先放下這件事,專心其他的研究,直到 2019年十二月,香港大學李玉國教授的一篇論文出現在她桌上。 

李玉國在 2003年以研究 SARS而出名。他當時在香港一棟公寓大樓的調查就顯示了冠狀病毒經由空氣傳染的證據,但他一樣面對了要說服衛生官員的挑戰。最後,他以漂亮的數學模型和電腦模擬,證明了咳嗽和打噴嚏噴出來的顆粒太少,無法對眼口鼻這麼小面積的目標造成這麼高的傳染率。 

期刊請 Marr審這篇論文。她很小心地檢查完之後,在2020年1月22日,她激動地寫下:這篇論文極為重要。它挑戰了現有的傳染病教條中飛沬和氣膠傳染的模式。 

幾個小時後,武漢封城。 

隨著一個又一個的國家進行封城,WHO和 CDC仍然告訴大家:洗手、消毒、保持社交距離。完全沒提到口罩,也沒指出換氣不良的室內環境可能帶來的危險。 

4月3日那場視訊會議之後幾天,Marr收到了 Jose-Luis Jimenez寄來的 email。他是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化學教授,專研大氣化學。他對 6呎社交距離這件事特別感到困惑。就他所知,社交距離這個規範好像是來自1930-40年代的一些研究,但那時的論文作者好像也提到空氣傳染的可能性,似乎有點矛盾。 

Marr 告訴 Jimenez她的問題是5微米這件事。6呎和5微米差了三十六萬倍,但似乎是來自同一個錯誤。這個大魔王開始現形了,但是它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些科學家們現在束手無策,需要一個歷史學家來幫忙。印地安那瓊斯在家嗎? 

Marr 有一位 Virginia Tech的同事 Tom Ewing專精於麻疹和肺結核的歷史。Ewing找了一個研究生,正好是做這種「文獻證據研究」的。 Marr在 4/13給 Jimenez的 email中寫道:我們會找到一座紙牌屋。(意思是說抽掉底下一張,它就會全部垮下來。) 

這位研究生的名字是 Katie Randall。她的博士論文正受到 Covid-19的嚴重打擊,因為她需要做大量的面談,而現在都不能做了。所以她和教授商量之後決定整個學期就專心做整理的工作。現在 Ewing的 email來了,告訴她 Marr碰到的問題和目前找到的資料,"看來就像一個考古場域,找到了一堆碎片,可能組得出一個茶壺",她接受了這個挑戰。 

Randall 的專業領域叫做「引用文獻追蹤」(citation tracking)。這就像《犯罪現場》這部戲一樣,只不過線索不是血跡和毛髮,而是古老的論文和報導。李玉國的論文中有找到幾十年前 WHO和 CDC發佈的防疫規範,其中就有 5微米這件事。Randall從這裡繼續追查下去,但找不到任何新的線索。 

她換了一個方向下手:大家都知道肺結核是空氣傳染的,所以她用肺結核和5微米這兩個關鍵字下去 CDC的文獻庫裡面找。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裡面沒有 Google 。她找到的最早一篇關於肺結核防疫的文章,而又有提到顆粒大小的,裡面引用了一本絶版書《Airborne Contagion and Air Hygiene: An Ecological Study of Droplet Infections》,是哈佛的一位工程師 William Firth Wells在 1955年寫的。 

她本來可以從館際合作去借這本書的,但在疫情籠罩之下沒有人在大學圖書館裡上班,她只好自力救濟,在網路上的一個書商那裡找到了一本,要價五百美金。這對一個沒有研究計畫可以核銷的研究生來說是滿大的負擔。幸好最後有人在密西根大學找到了數位化的電子檔。 

在 Wells這本厚達423頁的書中,Randall看到了一位在學術生涯盡頭,一股腦要把畢生所學吐盡的老者。她開始往回找,包括 Jimenez提到的部分。1934年,Wells和醫生太太 Mildred Weeks Wells分析了空氣樣本,畫出呼吸顆粒被重力和蒸發飄浮力拉扯之下行進的曲線。由他們的計算可以推出各種大小的顆粒離開口鼻之後多久會落到地面。Randall 看到這條曲線楞住了:他們的界限是100微米,不是5微米。 

Randall 努力地繼續挖掘。這本書超長的,她還有論文要寫,還要帶著活潑的六歲女兒上幼兒園遠程教學,所以常常都是夜深人靜,全家都上床了之後,她才能回來寫下當天的研究進度。 

有天晚上她讀到了 Wells在 1940年代的實驗。他在學校裝了紫外線消毒燈之後,得麻疹的學生人數大為減少。他的結論是麻疹病毒應該是空氣傳染的。可是 Randall知道麻疹是在又過了差不多二十年後才被承認是空氣傳染的,怎麼回事?這麼重大、人命關天的事為什麼被延誤了這麼久? 

醫界的氛圍中,很重要一件事是瞭解為何有些話會被聽進去,而其他的被忽視。時序進入夏天,Randall 開始調查當年 Wells的同儕是如何看待他的。有沒有像柯文哲在台大的那種處境?於是她發現了 Alexander Langmuir,非常有影響力的一位醫學專家,在新成立的 CDC擔任流行病學主任。在那個時代,他們從小受的教育極度注重個人衛生,洗手就像呼吸一樣的必要。他看到 Wells的空氣傳染觀點覺得就像退化到中世紀的「瘴氣」理論一樣,有趣但沒什麼用。 

但同時 Langmuir也要面對日漸嚴重的生物戰威脅。他擔心敵人會在美國的各大城市遍撒空氣傳染的病原體。在韓戰開始之後不久,1951年三月,Langmuir 發表了一篇報告,裡頭一方面貶低了 Wells對空氣傳染的信念,但又讚揚 Wells的研究為瞭解空氣傳染的機制奠定了基礎。 

這下有趣了。Randall 想著,繼續看下去。 

這份報告裡,Langmuir引用了一些1940年代對廠礦職業傷害的研究,顯示鼻喉黏膜對5微米以上的粒子過濾能力非常好,但更小的粒子就會飄進去造成傷害。如果有人想要製造病原武器的話,就要製成可氣膠化的液體,然後粒子直徑要小於5微米。 

越來越有趣了。 

幾天後 Randall 再回去讀 Wells的書,她發現他也注意到了同一批研究,而且決定做一些實驗來調查粒子大小與自然界呼吸道疾病的關連。他用了肺結核菌。這種菌很強壯,而且可以做成氣膠。當它進入肺部的時候,會形成一個病灶。他給兩組兔子同樣劑量的細菌,但一組是用小於5微米的氣膠,另一組用大於於5微米的。吸入細粒氣膠的兔子生病了,而解剖結果也發現了結核病灶。但吸入粗粒氣膠的兔子依然一尾活兔,健康得很。 

好一陣子,Randall這樣來來往往地在文件中穿梭於 Wells和 Langmuir兩個人的時代。等她看到 Langmuir晚期的研究,她發現他的語氣改變了。他在1980年代晚期所寫的文章中承認他對空氣傳染的認知是錯的。空氣傳染的確存在。 

Wells最後所做的實驗改變了 Langmuir的想法。Wells和同事在 Baltimore榮民醫院把肺結核病房的空氣抽到頂樓的實驗室放了150隻天竺鼠的籠子裡。每個月都會有幾隻天竺鼠得到肺結核。但當局仍然懷疑,認為他們沒有對照組。於是 Wells團隊又加了150隻,但這組的空氣經過紫外線消毒。對照組的天竺鼠都沒有生病。 

再大的官也沒有學問大到能否認這如山鐵證。人類疾病的確可以經由空氣傳染。

這個重大突破在1962年發表,第二年九月 Wells就過世了。一個月之後 Langmuir在一場醫學界的演講中歸功於這位工程師,感謝他提點了醫界對肺結核防治努力的不足之處。而在這場演講中,他強調了肺結核病原顆粒是小於5微米的。 

蛤???神奇的「5微米」數字終於出現了。 

Randall回去找到前面提到那份幾十年前 WHO和 CDC發佈的防疫規範。裡面有講到肺結核菌的一個特點:它只會攻擊肺部深處特定的一些細胞,所以要把5微米以下的粒子吸進肺部深處才會染病,而大一點的顆粒被鼻喉黏膜過濾下來就沒事了。但大部分其他的病原體沒那麼挑嘴,它們會順著呼吸道下來一路玩到掛,隨便落在哪一點都可以讓你生病。 

她現在也只能猜測:在 Wells過世之後,CDC內部的專家整併了他的研究,把 5微米這個數字抽離了肺結核的脈絡,而定義成為空氣傳染的必要條件。Wells的 100微米界限被遺忘了Randall認為「什麼東西可以吸得進去」、「什麼東西可以停留在空中」、「什麼東西可以傳染致病」這三個性質,被去脈絡地合併到了「小於 5微米」這個簡單的是非題。經由師徒相傳的背誦,變成了深植人心的醫學教條。她試著向CDC查證,但都沒有人回答她。 

在六月份的團隊視訊會議裡,Randall提出了她的發現。Marr簡直不敢相信:就這樣?5微米是這樣來的?多年來的謎團終於解開。但找到問題關鍵是一回事,想要把這個錯誤從幾十年來建立的公衛教條中更正過來,得去說服世界上權力最大的兩個衛生組織他們不但錯了,而且錯誤的後果非常急迫又嚴重。 

在 Randall潛心研究的同時,團隊其他的成員也沒閒著,準備了一場公開的遊說活動。 

Marr和 Jimenez在七月份發表了一封公開信給包括 WHO在內的公衛當局。這封信除了他們之外一共還有 237位科學家和醫師簽署。他們提出警告:如果沒有普遍要求戴口罩以及加強通風,那麼光憑篩檢、疫調和社交距離是擋不住 SARS-CoV-2病毒的。 

這封信立刻上了頭條,而且遇到了強烈的反擊。公衛大師們紛紛跳出來護航 WHO,引起了推特大戰。George Mason大學的生物防護學教授 Saskia Popescu,也是有名的流行病學家,表示他願意承認 Covid是可以由吸入氣膠而傳染的,但只有在距離很近的時候。她堅持說在公衛界「空氣傳染」這個詞不是可以隨便用的,因為它會改變所有的處置方式。 

幾天後 WHO發佈了更新的報告,承認「不能排除氣膠傳染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通風不良的場所」,但還是堅持以3-6呎的社交距離為主要的防疫手段,只有在室內無法保持距離的時候才需要戴口罩。Jimenez簡直快氣瘋了,他在推特上寫道:「這就是假資訊,讓人們不知道要保護自己。因為 CDC和 WHO淡化了氣膠的危險性,我們看到了至少50件報導說學校和辦公室禁止自備HEPA高效空氣淨化器。」 

在 Jimenez打社群媒體戰的時候,Marr在幕後準備喚起大眾覺醒,改變過去對氣膠的誤解。她找上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大氣化學家 Kimberly Prather。Prather跟CDC還有白宮的 Covid工作小組都很熟,可以直達天聽。七月份她們送了一份簡報給 Anthony Fauci,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簡報裡有一份 5微米粒子的軌跡圖,顯示出它從一個人的口鼻吐出來之後,可以飄出不止 6呎才落地,事實上可以飄到幾百呎之外。幾個星期之後 Fausi在哈佛醫學院的一場演講之中承認 5微米這個界限是錯的,而且是多年來從頭就一直錯到底。 

但是飛沬傳染理論還是主流。十月初 Marr 和一群科學家及醫師在 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懇求學界對傳染病原顆粒的移動方式達成共識,就從丟掉5微米這個歷史包袱開始,這樣才能提供給大眾清楚和有效的防疫建議。同一天,CDC更新了防疫規範,承認 SARS-CoV-2可以由長期飄浮的氣膠傳染。但 CDC並沒有加強宣傳這一點。 

到了冬天,WHO也開始談氣膠了。十二月一日,WHO終於建議在疫區室內要戴口罩。在一場訪談之中,WHO的 Maria Van Kerkhove說這個改變表示了 WHO只要看到科學證據就會願意調整他們的規範。而且 WHO從一開始就有注意到空氣傳染,首先是在醫院,然後在餐廳和酒吧等場所。「我們一直鼓勵加強通風,就是因為這個病毒有可以是經由空氣傳染的。」Van Kerkhove說。但她承認因為在醫學界空氣傳染這個術語有特別的意義,所以他們一直避免使用這個詞,而是用其他的方式來說明什麼樣的場合會有最大的風險。當被問到這種模糊的表達方式是否損及了防疫的規畫,甚至人命?她說沒有,「大家都知道要怎麼保護自己。」 

但她也承認飛沬傳染對空氣傳染的二分法需要檢討了。WHO會在2021年正式重新定義疾病傳染的途徑。 

對李玉國來說,這代表了一線希望。他說「我們常常是從悲劇中學習」。空氣傳染比以前想得更複雜,但又不那麼可怕了。SARS-CoV-2就像很多呼吸道疾病一樣,是空氣傳染的,但又不像麻疹那麼嚴重,傳染率高達 90%。目前證據顯示長距離,或是在通風良好的場所傳染的案例並不多。這個病毒最有效的傳播方式還是在近距離內,所以才會被認為是標準的飛沬傳染。 

對大部分的呼吸道疾病來說,搞不清楚傳染途徑並不是重大災難,但也不是沒有付出過代價。流感每年傳染百千萬人,全球死亡人數在 30到 65萬之間。流行病學家預測未來幾年的流行季節會更嚴重。李玉國希望藉由這次 Covid的教訓,會讓空氣清淨成為結束這次疫情的重要措施,更進一步成為未來防疫的重點。 

要知道未來,就先看看李玉國的教室和 Marr的健身房。李玉國在疫情一開始的時候,就說服了香港大學把防疫預算花在改良建築物裡和交通車上的通風設備,而不是像普篩這種傳統的想法。Marr和健身房的主人坐下來檢視了建築和空調藍圖,計算了空氣流通率,把健身器材重新佈置在室外或門邊。至今這個健身房沒有人染上 Covid,而香港大學三萬個學生之中也只有 23個確診。當然,可能因為 Marr的健身房沒多大,而香港人在 2003年 SARS之後也早已認定這是空氣傳染而加以預防。但這兩位的措施可能都大大降低了他們染疫的機率。畢竟,這就是公共衛生規範的目標:把大眾引向安全的方向。 

今年四月30日,WHO悄悄地更新了它的網頁,在冠狀病毒傳播途徑之下的說明,除了飛沬之外加上了也可以經由氣膠傳染。紐約時報記者 Zeynep Tufekci在一篇報導中說 [2]:「這可能是這場瘟疫中最重要的新聞,但沒有記者會,沒有發表會,沒有人注意。」 

但 Marr 就是「沒有人」,她注意到了。這個時機不是巧合,是因為她、李玉國以及另兩位科學家剛在最有影響力的《英國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社論 [3],標題是《 Covid-19 has redefined airborne transmission 》(《Covid-19 重新定義了空氣傳染》)。總算,這次她不用投稿,是編輯主動找上門來。她的團隊也在SSRN上發表了這次文獻考古的結果。[4] 

一個星期之後,CDC悄悄地跟進,把氣膠列為 Covid-19最主要的傳染途徑。同樣靜悄悄,但 Marr也注意到了。那天晚上她去體操課接女兒回家的路上,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後,終於能靜下心在獨處的環境中思考。等著紅燈,她忽然大哭了起來。不是小小的啜泣,而是無休無止的熱淚,累極而泣、喜極而泣。終於,她想:「你們終於搞清楚了,我們終於讓你們搞清楚了。」 

紅燈變綠,她擦乾眼淚繼續前進。今天還沒到可以閒下來回憶的時刻,現在要先去接孩子回家吃晚飯。生活,正等著要回到正常。

學齡前兒童、低年級在家自學期間線上免費學習資源清單(不定期更新)

在台灣,所有學校因為疫情準備停課,並啟動在家學習,當為人父母要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呢?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我自己從有限的資源裡,一一列出清單,也分享給需要的爸爸媽媽參考,這份是據我自己的需求,主要是針對「給父母用的」,對象則是「學齡前兒童」、「低年級兒童」為主。

線上教學資源

有聲書/Podcast

  • 花媽家說故事(Youtube):知名配音員王瑞芹說故事,是個免費的說故事公益平台
  • 親子共讀故事館(Youtube):來自台灣的媽媽,現居華府,分享各式中文繪本
  • 羅慧夫,兒童文學獎 (Youtube):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 我們家的睡前故事:由專業配音員許伯琴(小妹媽媽)及她開朗可愛的女兒(小妹)共同主持,有趣、歡樂、好聽又溫馨,是孩子睡前故事的首選,也是共讀的最佳示範
  • 故事爆米花 Popcorn Stories:爸媽的育兒小幫手!適合全家大小的Podcast頻道
  • 婷婷姨說故事:婷婷姨要把她最懷念床邊故事的回憶帶給每一位小朋友
  • 媽爹講故事:聽媽爹講故事,陪伴更多的小耳朵快樂長大
  • 強哥說故事:陪伴許多小朋友長大之【九點強強滾】精彩故事重現
  • 水獺媽媽巧巧話:來自立委蘇巧慧,各種生動有趣的繪本與故事
  • IC之音|顛覆!故事STEA‪M‬:從兒童常聽的經典童話、歷史故事、世界名著之情節出發,提供顛覆的創新觀點或趣味改編,衍伸深入淺出的知識解析
  • 未來姐姐說神奇樹屋:神奇樹屋系列有聲書
  • 牽囡仔 ê 手,來聽囡仔古:逐家好,阮是一陣kah囡仔講台語 ê 爸母。台語是一个優美 ê 語言,嘛是咱 ê 母語
  • 故事雜菜羹:由「夾腳拖劇團」製作,是以台語為主要語言的數位故事書
  • 超級哈爸說故事:將對女兒說的故事記錄下來,並希望能透由說故事,使寶寶充滿親子共讀的經驗
  • 欖仁媽媽說故‪事‬:用好玩的方式接觸國際新聞、台灣在地故事,還有學簡單的英文與中文
  • 好好聽FM: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 YouTube頻道,有許多親子節目

影片/YouTube 頻道

或許在這個非常時刻,孩子停課在家時,讓孩子多想想,自己該做些什麼、看些什麼?試著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課表,或許也是另類的學習方式。如果有好資源,歡迎大家繼續補充!
此外,在家你還需要:

Google 相簿停止高畫質影像免費無上限儲存

Google在 2020年 11月宣布更新旗下 Google相簿Google Photos)儲存空間規範,將在 2021 年 6月 1日以後取消原有「高畫質」相片免費無限空間。

我已經是付費用戶,但看到網路上一片哀嚎,可能還是很多人還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

Photo by Mitchell Luo on Unsplash

簡單來說,2021年 6月 1日後,你上傳的「高畫質」照片都會直接佔用個人帳號在 Google服務取得的儲存容量,且包含 Gmail等相關空間服務剩餘儲存空間。(Google目前提供的免費儲存空間為15GB,但 Google雲端硬碟Gmail和 Google相簿會共用儲存空間,因此實際上的相簿空間應該不到 15GB)

依照 Google的說法,是由於 Google Photos已經保存全球使用者上傳超過四兆張照片,平均每週會有超過280億張照片影片上傳至Google Photos,但是使用者手機自動備份上傳至Google Photos,包含許多「不小心拍攝」、「晃動模糊」、或是「重複上傳」的無意義照片,讓Google大量儲存空間被這些無意義檔案佔用。因此,Google希望藉由「取消」不限容量的高畫質照片備份服務,讓使用者更謹慎挑選上傳備存照片,而非一口氣將所有手機照片自動備份到 Google Photos,但某種程度上, Google應該也是期望能更多人訂閱 Google One方案。

以我來說,早就發現自己架設 NAS或購買硬碟不比 Google One划算,又再加上硬體損壞等問題,因此很早以前就開始付費訂閱。

為何 Google One會划算呢?仔細盤算,一個主流硬碟當下約 2500元左右,我一次會購買兩顆,每年固定換兩顆,也就是說,我每年花費在硬體的費用就差不多是 5000元,還沒有加上更換硬碟時間以及資料轉移的風險,而現在 Google One方案我是使用 2T,一年是一百美元,也遠少於五千大洋。

當然,如果你手上擁有 Pixel系列手機的話,就可以不當一回事了!即使六月以後,透過 Pixel系列手機上傳的照片依然不會佔用使用者個人儲存容量。

而如果想考慮其他的網路相簿替代方案,Google一直以來都有提供「匯出」功能(Google Takeout),讓所有相片通通備份下載打包出走,記得要走要快喔!

你可能還有興趣:

看好了世界,台灣只示範一次在兩週內解除第三級警戒

第三級警戒是什麼?

Photo by Belinda Fewings on Unsplash

按照指揮中心訂定的「疫情分級」及「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第三級警戒的兩項要件是:

  1. 單週出現三件以上社區群聚事件
  2. 一天確診十名以上感染源不明之本土案例
第三級警戒規定有哪些?
  1. 外出全程戴口罩
  2. 禁止室內五人以上,室外十人以上聚會
  3. 僅保留維生、秩序維持、必要性服務、醫療及公務所需,其它營業及公共場域全部必須關閉
  4. 發生群聚的社區,必須封鎖
在發布第三級警戒的當下,我們要開始適應確認病例「二位數」甚至「三位數」的日子,直到「所有人」願意守規律為止!當然,其他國家都是三、四位數在跳,台灣都還在可控制範圍,前提是『你』願意守規律!

「自律」!「自律」!「自律」!「自律」!

世界各國防役經驗充分證明,若沒有強烈的「自律」跟規範,疫情擴散不過一、兩天的事,只要有一小批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的人,就可以讓疫情如野火般狂燒片野!

因此,在未來的幾個禮拜,同島一命,不要恐慌,記住簡單五個要點,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1. 勤洗手、酒精消毒、「全程」正確戴口罩,自我防護做好,就是拯救台灣的最好方式
  2. 盡量避免到公共場所,整天耍廢待在家裡,就能保護別人,這麼好康的事為何不多多益善
  3. 不要去搶購物資,搶物資就是把自己暴露在群聚危險高的地方,還搞得人心惶惶
  4. 同上,現金很重要,錢不要亂花!必要時先用信用卡消費,現金為王
  5. 不要轉貼任何「非」指揮中心發出的訊息,許多的訊息都是假的。嚇自己也會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
台灣可以被守住一年多,要算功勞,第一線醫護人員當之無饋,是是台灣最有自主管理能力,也最有風險意識的一群人!接下來就換你,按照科學方法與步驟,用最小犧牲,換來疫情最快的平穩!

臺灣社交距離 App

北台灣疫情持續擴大,為了有效減低疫情擴散,行政院及衛福部疾管署合作推出「臺灣社交距離」 App供大家使用,雖然有隱私洩露的可能性(需相關單位或開發者說明來獲得更多信任感),但在此時此刻卻可能是必要之『惡』

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臺灣社交距離」 App基本上有以下特性:
  1. 去中心化的設計讓使用者無須註冊也無須上傳資料減少個資蒐集疑慮
  2. 利用 App本身每 10至 20分鐘產生一個雜湊值(隨機 ID),在使用者互相接觸時,會透過藍牙偵測身旁裝置的隨機 ID,同時記錄接觸的時間長度與距離
  3. 分散儲存在個別用戶的手持裝置中,只儲存 14天內的資訊 
  4. 透過 App每 4 小時的自動更新,App會自動比對接觸史
  5. 曾經與確診者在 2公尺內(透過藍牙訊號強弱,計算使用者之間的距離,並非 GPS定位)接觸長達 2分鐘以上的使用者,系統會提醒他注意最近的身體狀況,希望能主動與防疫人員聯繫
能確保隱私的原理大致是這樣:「透過藍牙訊號,發出一個固定波長的偵測(一般是8~10公尺),就像是平常手機打開藍牙,會看到什麼 lPhone X、SQNY-535、SANSUNG NOTE10+之類的藍牙連接點。這個 App打開藍牙時,先隨機產生一個識別碼,當不同識別碼接觸時,會留下一個紀錄。

例如,自身手機上先產生一個 123456789的識別碼,另外有個人的手機則是產生 ABCDEFGH的識別碼,當兩個人擦身而過時,就會彼此留下紀錄,這個紀錄會保留十四天。假設你碰到的人,經過三天後確診,衛福部經過「他」同意之後,衛福部會給予一個授權碼,用確診者的手機發佈一個警告(也就是公佈 ABCDEFGH這個識別碼),過去十四天曾經跟他近距離接觸的人,就會像對雲端發票一樣,由各自手機去雲端抓名單。若是你的手機紀錄有ABCDEFGH這個識別碼,就表示你曾經與確診者接觸過,萬一有什麼症狀,就醫時也可以回溯可能的接觸史!

當你接到警告的時候,其實衛服部也不知道誰跟 ABCDEFGH識別碼的擁有者有接觸過,從手機上也只能知道別人的亂碼(而且亂碼是每隔一段時間會重設),例如你是XZY,但根本不能從 XYZ知道你是誰,只有你會知道你曾經跟 ABCDEFGH這個識別碼有接觸,但也不知道誰是 ABCDEFGH。」

團結防疫!團結防疫!(精神喊話)未知感染源的傳播途徑是有機會可以阻斷的,過去我們有做到,這次我們還是可以一起努力度過!

相關連結:

Slides Carnival專業簡報範本

簡報是工作的日常,要做一份簡報,除了要構思好內容,視覺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美感不是一、兩天就能練就,因此就要倚靠專業設計師 Jimena的高品質簡報範本

Photo by Product School on Unsplash

Jimena所提供的 Slides Carnival簡報範本可以點選最上方的分類來選擇類型,選好之後就直接點擊進入簡報下載頁面,重點是完全「免費」!

會特別介紹 Slides Carnival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除了精美巧思的設計外,它還涵蓋了「開場」、「大小標題」、「數字」、「文字」、「大小圖」與「圖表」等等完整版面。因此,選擇某一套範本來當做基底,就有二十張以上的完整版面可使用,不太需要重新設計。

透過完整的簡報素材,如此一來便大幅降低設計投影片的門檻,並且可以專注構思內容。(而且 Slides Carnival的範本同時支援 Google 簡報與 PowerPoint 使用!)

Mac無法編輯、修改隨身硬碟檔案

太久沒有使用隨身硬碟了(已經不知道身處雲端多久),臨時拿了個硬碟來做檔案搬遷,卻突然發現裡頭的每個目錄跟檔案完全無法新增、刪除跟搬移。

Photo by Charles Deluvio on Unsplash

原來是 NTFS的格式相容問題,OS X本身並不支援 NTFS的寫入,因此只能擁有最基本的讀取權限。(果然蘋果骨子裡還是怨懟著微軟吧...NTFS是微軟開發的檔案系統,用以取代 FAT檔案系統,如果不夠忠心於某個系統,就會像我這樣遇到不可思議的考驗。)


NTFS 格式在 MacOS就會出現「唯讀」限制,無法正確將檔案刪除或寫入,能簡單編輯隨身碟的內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內建的磁碟工具程式(Disk Utility)重新格式化硬碟。但是,如果像我現在這樣,已經放了一堆檔案在隨身碟,或許可以試著安裝 Paragon NTFS for Mac的工具試用版來度過難關。如此一來就可輕鬆從Mac寫入讀取、複製刪除、與編輯Windows NTFS格式的檔案。(雖然 Mac OS X 10.6 及後續版本都已經有對於 NTFS 檔案系統的原生支援,不過預設是沒有被開啟的,如果要開啟也需要花點小力氣,必須要熟悉一點指令,若是一般的使用者並不建議)

為何每個人現在都要有一隻 iPhone

Photo by Hunters Race on Unsplash

情境一:

『小花每次晚歸,回家洗澡時小明望著她的背,問道:「妳背後的瘀青是怎麼回事?」小花總是說:「我去刮痧。」小明也不以為意,直到他放了 AirTag在小花的 LV包內,一切終於真相大白!』

情境二: 

『小明在一家小公司上班,最近一個專案非常趕,他跟著同事小花沒日沒夜地加班,常常連家都沒回。小美一直很擔心,終於,等到新產品 AirTag問世,小美決定放一個在他的電腦背包,她終於知道為何他一直加班!』

 情境三:

『小華是公司大老闆,今天特別找了律師來討論案情。小華一走進會議室,發現他的律師正在和秘書小美眉來眼去。等秘書離開,大老闆不高興的說:「我是付費請你來做這個的嗎?』

以上情境,試問,誰沒有 iOS 裝置

當蘋果出現了 AirTag這個產品,似乎也變相鼓勵著大家要人手擁有一支 iPhone,為什麼呢?

如果有人偷偷在你身上或車上偷偷放了一顆 AirTag,要用來追查你的行蹤,iOS裝置過一段時間後會立即偵測到,並且跳出「反跟蹤」通知或聲音,讓你知道身邊附近有不明 AirTag

但,這一切的前提在於你手邊要有 iOS裝置才行(讓我們為 Android默哀一分鐘)

天網的第一步:AirTag

AirTag是什麼? 」

Photo by Fabrizio Conti on Unsplash

『AirTag是一個藍牙追蹤器,其實就跟你手邊的鑰匙圈很像,一個比 OREO餅乾還要小的裝置。』

雖然說 AirTag它是藍牙裝置,但內建 U1晶片,使用超寬頻(Ultra Wideband,UWB)技術,在小範圍區域,UWB 可提供比 Wi-Fi、藍牙更精準的定位結果,並支援採用 iOS/iPadOS 14.5或之後版本的 iPhone與 iPad來尋找 AirTag。

AirTag 可以綁在任何容易不見的東西上,例如:鑰匙包包、機車、小孩等,可以利用 iPhone與 iPad上「尋找」App 定位這些物品,因此,蘋果遍布全球的 10億支活躍 iPhone,將與 AirTag串連成密不可分的蜘蛛密網!

自己莫名幻想著,背後有著 AI並不斷透過 Siri全方位搜集四面八方資訊的 Apple,再加上能知曉座標位置的 AirTag散布全球後,嬰幼版天網(SkyNet Baby)是否就此誕生?(抑或早在圍棋虛擬世界與《星海爭霸》 Starcraft競技中問世!?)

30多年前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的天網構想,如今看來已成為必然的人工智慧技術發進程,或許最終審判日仍以其他形式在真實世界發生,不論由 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 還是某一家獨角獸公司所塑造。

或許,人類的宿命早在 AI概念成形時已被注定。

簡單使用 Openssl 測試指定加密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有時候更換憑證,要測試指定的加密法連線運作是否正常,其中最簡單的方法,便是使用 Openssl 所提供的連線工具即可。 Client 參數   -msg:用16進位顯示所有協議數據包含 hands...

最近三十天熱門文章